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00字【优秀8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00字》,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一
8年间,中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奇迹”背后,是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数百万名基层工作者日夜奋战,1800多人牺牲在脱贫一线。17日,由_出品,任杰导演的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来汉路演,该片聚焦全国各地扶贫驻村第一书记,讲述他们在扶贫攻坚一线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
扶贫事业中的动人瞬间
“什么样的青春才算无悔?什么样的诺言可以生命赴约?什么样的奋斗值得一生奉献?”这是《我们是第一书记》想要解答的问题。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因为他认为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第一书记刘恭利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但面对镜头她只淡然道,“他们过得好了,我发自内心高兴。”
一位位朴实的书记们,一项项扎实的脱贫举措,一句句触动心灵的金句语录——《我们是第一书记》带观众看到了扶贫攻坚事业里无数个动人瞬间。
据制片人魏骅介绍,“第一书记”原本是新华社主导的一个新闻选题,因为采集到的素材让整个团队都非常震撼,便对其进行了影像化包装,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走进电影院,让更多的观众记住这些一心为民的书记们。极目新闻记者观影过程中看到,不少观众被第一书记们的事迹打动落泪,而当片尾字幕显示片中几位第一书记已经不幸离世时,全场观众都陷入静默。
第一书记们的经历,比想象中更感人
在《我们是第一书记》里,观众看到了许多真实、生动的脱贫事迹。胡小明和罗洪这两任第一书记接力为大凉山的孩子们解决受教育问题,驻扎在黑龙江的第一书记王路在台风后带领村民们抢收粮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则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带领村民们养羊脱贫。来自武汉传媒学院的一位大学生说道:“在此之前,我无法想象祖国还有如此贫苦、困难的地方,更无法想象脱贫是这样一点一滴、艰难实现的。”
“最开始,我也以为第一书记就是村官。”制片人魏骅说道,“真正接触了第一书记,才发现‘第一’二字的意义特别深厚,东家的猪跑了、西家的房漏了,都是他们去解决。就像片中第一书记刘恭利告诉小朋友们的一句口头禅:‘有事找谁?第一书记。’”
武汉路演活动中,剧组为观众们带来了一些特别的鸡蛋。而在电影里,这些鸡蛋的故事几度令观众落泪。在完成任务离开博作村后,所有人都反对第一书记胡小明再次回到村中,不是因为他工作失职,而是他太认真负责,而他的母亲已罹患了阿尔兹海默症,“母亲不认识儿子,但村里的所有老太太都知道胡书记”。最终让胡小明决定重返脱贫战场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扶贫初期,村中办起养鸡场,多出来的鸡蛋煮给孩子们吃,谁知孩子们第一次吃鸡蛋时,竟不知道要剥壳。”
魏骅说道:“很多人以为当第一书记是为了刷履历,但去到村里的第二天你就会明白,当什么官不重要,老百姓的诉求、需要才最重要。每天太阳下山之后,满是烟火气的乡村是第一书记们的战场。如何让村民们脱贫、过上好日子,是第一书记们的使命。”
不煽情不摆拍,摄影师坐在轮椅上拍下真实画面
《我们是第一书记》剧组最初搜集了1000多位第一书记的感人事迹,经过艰难抉择,最终选取了十余位担任影片主角。在魏骅看来,《我们是第一书记》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据他介绍,为了融入每位第一书记的生活环境,摄制组前期投入了大量时间和书记、当地居民交流,因为只有成为了他们身边的人,沉浸到每个村子里以后,摄制组才能拍到最真实的素材,“所以我们这个电影大概拍了3年才完成。”
《我们是第一书记》作为新闻纪录电影,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剧组自2019年起开始关注第一书记群体,耗时三年进行创作。魏骅透露,创作之初收到了1200多个故事,从中筛选出15个,每个案例耗时三四个月拍摄,最终形成了大银幕上的4个故事。
“新闻要求快速准确,而电影有很长的工业流程,对画面的要求非常高。”在这部电影中,新闻与电影的基因各占50%,“既有新闻触角发现到的真实故事,也有电影艺术带来的视听冲击。”
而作为一部纪录片,真实成为《我们是第一书记》的更高要求。魏骅透露,摄影师们甚至用起了“偷拍”,把摄影机的红色指示灯遮挡起来,或是干脆把机器藏起来。因为担心采访对象讲述不清晰,剧组曾摆拍了部分镜头,但为了真实呈现,这些摆拍镜头全部被舍弃,“最终大家看到的画面里,99.9%都是真实拍摄”。
在影片的末尾,“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等牺牲在脱贫一线的基层工作者出现在镜头中,观众为之泪流不止。但在影片的其他部分,第一书记们在逆境中也不间断的笑容更令人敬佩。魏骅说道:“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的想法非常一致,不要过多的包装,不要卖惨,不要刻意煽情,只要平实、朴素地把故事讲出来,让大家有所思考就够了。”
第一书记们奋战的地方,很多都位于崇山峻岭、山野乡村中,剧组也随之走遍大江南北。在拍摄过程中,三位摄影师都曾身受重伤。“一次拍摄中突发山体滑坡,摄制组的车被冲走,摄影师鼻梁骨、膝盖都骨折了。但他不愿意撤回来,也不愿意在当地休息,第二天就开始继续拍摄,他说坐在轮椅上拍摄,镜头更稳。”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 篇二
影片中的四川篇讲述了胡小明和罗洪两位前任和现任第一书记为大凉山孩子们解决受教育问题的故事。胡小明,曾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原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前他结束派驻,离开了博作村。
但缘分没有在这里终结,两年后,胡小明乘车翻过座座大山,又一次踏上了他曾经走过的路:“闭上眼睛经常想起我们村的孩子们,忘不了他们。”他回到了熟悉的战场,与现任第一书记罗洪并肩作战,一起打完“最后一仗”。从一个村子只有两个初中生,到全村孩子都有学上,清脆的读书声成了博作村里最动听的声音。
凉山州越西县乃托镇乃托村第一书记谢斌韬,对影片中讲述的凉山教育底子薄感同身受。“2009年在银行工作时,我看到许多彝族小伙办理存款业务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发展教育是拔穷根的治本之策。”谢斌韬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乃托村在继续做好村里控辍保学、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的同时,将通过种植中药材、扩大养殖场规模等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35岁的黄海博是交通运输部派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的第三位第一书记。从前任手中接棒后,黄海博感到责任重大:通过交通扶贫,热拉村通了硬化路和客车,村民们实现了“出门硬化路”梦想。下一步,将在村里培育更多电商“新农人”,利用电商平台外销山里特色农产品,助力更多村民实现致富梦,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今年是臧涛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虾拉沱镇扎交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五个年头,他已把炉霍县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正如影片中所说,实现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我们更加奋斗过上更好日子的新起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这些第一书记们要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精神,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设身处地为村民做更多实事、好事。”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1300字 篇三
后来听说沈浩去了,知道他是从省一级的财政厅挂职选派到小岗村任村书记。听到有关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后来我还专门到网上查找过,当然网上的东西更虚,有说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际关系紧张、经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带着各种想法走进电影院,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在有坑时顺利跳进坑里、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没坑时难道他不想坑不争坑。我以为他会的,因为他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不是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当这位已经跳进坑里的萝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对石象生中文官前,学着文官的样子双手交叉平放在胸前,摆出一副要继续当官的架子,给人们出了一个当官好,还是当沈浩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回答。我凑凑热闹回答这个问题。有坑时就应该跳进去,否则萝卜长不大,甚至窝囊枯死。只要是萝卜就行,成熟了能吃,能在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一道菜。在鸡鸭鱼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气旺盛、普遍“三高”、体重超标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缓缓火气、平平“三高”、降降体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萝卜可以通气顺气,我衷心希望这样的萝卜官多些。没坑时寻找其它出路,沈浩到小岗,开辟 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君不见后来者争先恐后地报名,要接沈浩的班。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一种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沈浩一心为公,服务基层,用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他忘我工作、不懈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在干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地位和他代表着的几十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我有两点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来为什么不提了。应该加上几笔,有个交待;一个芝麻官为什么能直接到国家铁道部与部长对话,难道就因为小岗的名字吗?
电影结束了,沈浩的事迹留在我心中。在我脑子里还冒出两个事。第一个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实就不会再事儿兮兮的,因为中年以后不会再热泪盈眶、不会再问为什么活着这种问题。第二个事是,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人多事多。我作为一名老百姓,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话有些大了吧,说点实际的,我希望这样的官多些,希望已经当官的官们向沈浩学习,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居庙堂之高則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还希望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第一书记观后感范文 篇四
一场自上而下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轰轰烈烈的开展着,近日,我又将电影《第一书记》重新找出来看了一遍。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的感人事迹震撼着大家的心灵,是新时期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
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辛勤耕耘,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
他传承的是奋斗的精神。他把到小岗村工作看成是组织的信任和赐予,看成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他解放思想,坚持原则,解决矛盾,干事创业,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二次改革,给小岗村民带来了盼头。大包干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他演绎的是奋斗的感动。他官不大,责任却很大,他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扑下身子和小岗村民一道吃苦,把几千号人的吃穿住行当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奋斗的动力,用一片真心换来小岗村民的一片真情。
他展现的是奋斗的光辉。他上有老母,家有贤妻和挚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团聚,爱家却不能顾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劳任怨、无私无畏地为百姓干好事、干实事来弥补自己对家人的心灵愧疚。"我们离不开沈书记"……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何等的境界,这是生命何等的光辉!
他将有限的生命化为对人民、对事业无尽的奋斗,他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他的名字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离去,沈浩--第一书记。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及感悟 篇五
海拔高达 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终年酷寒,西藏尼辖乡宗措村就坐落在山脚下。
“宗措村”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向阳而生”,然而多年以来,这个村子始终没有像样的产业,几十户牧民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忙活一整年,往往只有几千元收入。
33岁的旺青罗布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面对四下茫茫旷野,不知从哪下手。
“路是人走出来的,总会想到办法的。”
通过考察与调研,旺青罗布最终将目标锁定在“羊”身上,把发展羊产业作为斩断”穷根的方法,让村民真正地“向阳而生”。
养羊的过程并不顺利。
除了酷寒的环境导致的交通不便,饲料运送以及出栏贩卖都是困难重重,旺青罗布还要面对的难关是部分村民的不信任。
这个在高原土生土长的藏族青年,有股“轴劲”,他始终相信,人跟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也能够征服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为此,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去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带着村民垒羊圈,星夜为了守护羊群与狼斗智斗勇为了省下运输饲料的钱,天不亮开车几百公亲自去拉萨拉货……
“羊的事比天大,我们一只羊都不放弃。”这个平时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憨厚的小伙子,一旦谈到“羊”的问题,此时一脸严肃,眼神里容不得半分质疑。
两年过去,旺青罗布的付出得到了回应。曾经被自然冷落的村庄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彻底苏醒,通过成立养殖合作社,发展羊产业,宗措村如期脱贫。
旺青罗布书记的故事,被记录在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中。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中,近1亿人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这些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作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他们的付出、汗水与努力,值得被记录,以提醒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来之不易。
赢得群众信任、发动群众力量,没有捷径可走,就得扎下根、扑下身、蹲到村。西藏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为了说服56户村民集中饲养珠峰绵羊,挨家挨户上门动员,讲清养羊合作社的好处,分析收入效益;四川凉山州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第一书记罗洪,针对博作村严重的失学辍学现状,多次挨家挨户地对家长及孩子进行劝导,苦口婆心讲解教育的重要性,陆续将孩子送回校园;望谟县乐旺镇坡头村驻村书记刘恭利几年间风里来雨里去,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与村里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誉为贫困户的“孝顺女儿”……正如旺青罗布所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够融化最厚实的冰雪。
这是一部记录青春、奉献、责任、勇气的影片,这同样也是一部记录第一书记真实心路历程的影片,他们的勇气与失落、他们的执着与愧疚、他们的坚定与柔情,都被真实地记录在银幕之上。
“近一亿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超1800人为之牺牲奉献”。屏幕上简单的两句话,屏幕下最催泪的瞬间。
影片结尾,当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闪现在大屏上时,全场陷入静默,不少观众哽咽落泪。我们知道,在这场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交付。
此刻,无需多言,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又与防疫、防汛不期而遇,要清楚认识到,脱贫攻坚不能放一放、缓一缓、等一等,必须“再加把劲”,坚定不移地同时答好这三张必答卷。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必须一以贯之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党建引领,让扶贫战鼓“敲起来”。做实脱贫攻坚工作,离不开基层党组织引领。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融入脱贫攻坚,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打破地域、行业壁垒,推动区域内各类优质资源深度对接、深度整合、分布优化,探索开放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让脱贫攻坚行动在基层各地全面开展起来,掀起新高潮。以党的建设工作为核心,动员一切可动员力量,理厘清发展路子,摸清脱贫底数、细化脱贫责任、找对脱贫路子、建成脱贫机制;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才能开对“药方子”,彻底拔掉“穷根子”。要积极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需要,创新“互促型”“融入型”“帮带型”“产业型”“服务型”等党组织设置形式,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生产基地、产业项目上,形成“党建+产业+合作社+示范户”的脱贫模式,让各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各显神通。
尽锐出战,让攻坚合力“聚起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实施村干部“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程,探索构建选拔、培育、考核、管理、保障链式培养机制。要推动人才资源下沉,用好乡村振兴服务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挖掘村庄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优势,号准贫困的“脉”,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更好地发展扶贫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要加快本土人才培育,实施“人才回引”工程,注重把优秀返乡能人列入村“两委”班子后备力量,安排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帮带培养,让带领脱贫的干部队伍越来越壮大。
政策支撑,让致富路子“阔起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又要打好成果巩固持久战,关键在于政策支持。聚焦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规范,让农村资源聚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培育农村优势产业,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干,增强抱团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长,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产业发展脱贫。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农户+土地经营权抵押+政府担保”等模式,落实“强村贷”政策,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脱贫产业发展壮大持续提供资金支持,让脱贫成效持续稳定。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各级党组织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主心骨”作用,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团结广大群众不懈奋斗,一起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我们是第一书记》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七
正在上映的《我们是第一书记》是国内新闻领域首次尝试以新闻素材依托电影方式进行融合创作的大银幕作品,以“第一书记”为引,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第一书记们的“情感记事簿”,是脱贫攻坚战场上的精神丰碑,是为下一代留下可供追寻和回望的脚步与精神。
《我们是第一书记》由_出品,任杰导演,入选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扶持项目。
谈到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出品人兼制片人兼发行人张苗:“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认为有责任用电影这个我们擅长的表达方式,把这个时代的温度和感动记录下来。感谢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中宣部新闻局和新华社,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新闻人和电影人完成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尝试。”
《我们是第一书记》耗时三年拍摄,拍摄团队深入多个贫困地区,真实再现了脱贫攻坚背后第一书记们的动人事迹。该片制片人魏骅说,他在海南当过六年记者,采访过很多扶贫干部和第一书记。“有的人质疑第一书记,说他们就是去贴标签、争荣誉的,可是当你跟他们同吃同住的第一个晚上,你就明白了。因为当万家灯火亮起,第一书记都是驻村的,家人不在这里,他们只有一个人、一盏灯,继续工作。”他说,过去他的工作只需要把有关脱贫攻坚的信息流推送到大家手机就完成了,但当新闻与电影工业相结合时,观众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手机上看不到的更丰满的细节、更感人的故事。
有观众表示在观看电影时,会有一种“沉浸式”的感觉。魏骅解释,因为拍摄经历了三年时间,第一书记们和摄制组建立起了信任和情感,“有些第一书记的镜头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被拍,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把最真实的故事带给大家”。
电影中,西藏定日县宗措村原第一书记旺青罗布带领村民养殖珠峰绵羊,带动全村富裕,他的人生格言“翻越山峰,虽千里犹无悔”令人感佩;四川布拖县博作村原第一书记胡小明笃信“少年强则国强”,在当地教育事业中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他坚信自己在“做最有意义的事”;贵州望谟县坡头村原第一书记刘恭利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驻村书记”,他带领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山高路远,总有人为你而来。电影让观众看到这群年轻共产党员有召必应、使命必达的伟大和不凡。片尾,那些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牺牲的第一书记的照片一张张闪现,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奉献诠释时代担当,用真实的力量感动无数被他们守护的人。影片主角之一,西藏自治区尼辖乡宗措村第一书记旺青罗布日前还来到了影片的首映现场。被问看到电影中自己的感受,旺青坦言,“从来没想过自己职责所在的事情会被搬上大银幕,一开始答应拍摄其实只是为了能帮村子中的羊宣传宣传。”谈到“奉献”这件事,他说:“比我优秀的同志太多了,我只是想趁着年富力强,还能为家乡和人民做贡献的时候,尽自己的一份力。”
谈到自己心中好电影的标准,导演任杰说:“除了感动之外,一部好电影还需要能带给人爱和力量,希望《我们是第一书记》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他感慨,三年时间不仅仅只是拍摄过程,也是所有摄制组成员一起伴随第一书记们的脱贫攻坚战一起成长的过程。记录脱贫攻坚的新闻和电影,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段历史。这段光荣的历史,是属于第一书记们的,更属于为脱贫攻坚战斗、为乡村振兴事业奋斗的每一个人。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00字 篇八
周四下午,在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校全体党员教师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
从银屏中,我们可以看到,沈浩同志——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他不懈的努力下,一座崭新的大包干纪念馆矗立了起来,一条开启民心的通村公路伸向了远方。而村民们一次又一次挽留他们的好书记的红手印,又是那样的令人震撼……
沈浩平凡的人生闪耀着共产党员的魂,他坚定的信念成就了辉煌的小岗村。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许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难,但难在做好。因为教师的工作是琐碎的、细小的。她没有高科技的累累硕果,也没有建筑事业的立竿见影,更没有诗人的浪漫和洒脱,她只像绿叶一样平凡,为大地带来生机,并且在阳光的照耀下,她将褪尽生命的绿色。这就更需要我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为大家,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与广大家长的认同。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沈浩同志的精神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脚踏实地做实事的精神,学习他敢为人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真正做到务实、勤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尽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力,用爱去关注孩子,用心去体会孩子,用情去感动孩子,用知识去引导孩子,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注释教师的职责!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8篇《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本文地址: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第一书记观后感500字【优秀8篇】https://www.taiaicai.com/zuowen/9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