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经》读后感优秀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道德经》读后感 篇一
感悟《道德经》已有些时间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时间过后总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当然也有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讲实在,这是一段充实的时光,很有感触,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实上“变化”才是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我们也应这样理解: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是不会完全相同。
明白这样后,如果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情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
对一头大象的形容,几个瞎子的看法都不同,这样的情况就象是我们对《道德经》的感悟一样,现在想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瞎子,所以这么多年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与感悟,没有什么可以自我称耀的,除了一点,那就是我,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某些观念与做法,一直以来,还是有所进步的。
道德经读后感 篇二
轻轻翻开《道德经》的扉页,我彷如梦回春秋……
函谷忽见骑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无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几多尽浑沌?
那令人惊叹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结晶;是一位隐士对后世的嘱托;亦是历史沉淀下来的哲学的成果!
说到《道德经》,中外很多人都曾给其写过书评。譬如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卢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作为读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经》,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以说,它是一部旷世奇书!
它森罗万象,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给我思考最多的,还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致坚。”“上善若水”,仅此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了水的意境、善与德的境界。
的确,“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谓“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却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她,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事事计。人进我退,彼挤我溢,能屈能伸。她,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尽管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过头来,品味老子对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来,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标准与处世修养的尺度,同时更体现出一种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的人生心态。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是天地之间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无所不容,无所不用而泽被万物;水行天道,顺自然,处卑下而不亢,始终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说的是道的雄浑而不张扬;以水喻德,说的是侯王的虚怀若谷心怀天下;以水喻政,说的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不得不说,老子思想的哲学体系是严密的。因为侯王心中有道,就会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与德为政,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统一的,特点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个最为贴近的喻体,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国便达到了长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纯净、透明、如此简单。其实,往往,最简单的东西却是最好的。它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这也是写老子所倡导的无为,是顺应民心的无所作为,是一种简单的为政之道,也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说水,他说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国也应当像水。我说,纯净如水,会收获一份纯美的结果;穿过世俗的纷繁,会回到最初的纯净。我想,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在如今的现实意义吧!
“上善若水”堪称我们的座右铭!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经》更多了几分玄妙外的灵动。水映《道德经》,万古英灵智慧开。俯览人间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关口,一片紫气东来!
《道德经》读后感 篇三
为开展好道德讲堂活动,因我参与其中,我选定了《道德经》1至15章作为诵读书目,现场诵读原文、讲解经典。为讲好《道德经》,我多次阅读《道德经》原文,查阅相关资料,做好注解、译文,备好讲稿。阅读《道德经》,感受颇深,启发了一些对工作、生活的感悟。
有无
《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看不到这个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老子告诉大家,从有和无的这种相互依赖关系,来强调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它却能产生作用,而且产生根本性的、很大的作用。老子强调不能只看到有,还要看到其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那个力量,那个无。这章,老子强调无形的东西的作用,它往往成为有形的一个原因,要是看不到这一点,那么也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这也是老子强调人的认识的全面性,有和无的关系。
这一章,我经多次反复揣摩,终解其意。
单位每年的双代会上,都有一项议程:表彰先进。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想每个人都会对受表彰者投于赞许的目光,送上热烈的掌声。可是,又有谁知道,站在台上领奖的同事,在台下的时间里的付出和勤奋。就如,一个基层站所被局评为“先进站所”这样的荣誉称号的时候,其实,作为一个基层站所,大家做的工作都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个站所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呢?我给大家还原几个小的工作景象,大家就懂了:有这样一个站所,所上职工不多,每年到了小修保养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候,全员上路,严格按照修补标准来做,修补的路面不仅线型美观,而且质量保证;在雨季来临前,加强路基养护,清理边沟、涵洞,到了雨季的时候,坚持“雨季三查”和路况巡查,在水毁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现场清淤保通工作;冬天,提早储备物资,遇到恶劣天气,如遇冰雪自然灾害时,及时进行融冰保通,主动给滞留的驾驶员同志们送水、送饭等。这个站所里面的职工,无论工作多忙、多苦、多累,都未抱怨过,只要听到所长的口哨一响,就立即到院里集合,准备出发。
前不久,我采访了一个在基层一线的养护工人,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事公路养护31年,现年50岁,按照现在的退休政策,再有5年就意味着退休了。31年来,他经历了公路养护的三次变革:土路、砂石路、沥青路,随着公路等级的提升,对公路养护的要求也随着提高,但就是这样,他依然热爱公路养护行业。31年来,在多个站所工作过,从他的打刮爬、切割、打草、洒油、撒砂等就可以看出,动作娴熟,身手不凡。在采访的后期,我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退休后,准备干点啥呢?”他说:“还想养下去。”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啊,养路已然不是维持生计的一份工作,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时候,人才会不假思索的说出这样令人感动的话。回来后,我也在思考,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呢?作为一名一线养护工人,特别是男职工,在公路养护的具体工作中,体力消耗无疑是最大的。当一个19岁的毛头小伙蜕变成一个50岁干练中年人的时候,不禁要感叹岁月如刀,毅力和韧性在漫漫养护长路上伴他前行。因为普通,过往的行人或许不记得这样的养护工人,但正是源于这样众多的养护工人的坚持和坚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公路上奔忙、劳累和付出,畅通了经济的命脉,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无为
《道德经》中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則无不治。”无为是按照客观世界的真实的面貌去做事,而不是那种带有机心、机巧、巧伪和欺诈的这样一个思想去为。
以前,我对道家的“无为”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不要作为。阅读过《道德经》,真正了解“无为”之意。
刚踏入工作岗位那会儿,面对新的工作,总有很多的想法,总是有使不完的力气,争着、抢着干着、干那,从熟悉工作岗位,结识单位人员,理顺上下级、同级关系等,每天精力旺盛,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工作中。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下,业务能力提升很快,进步很多。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尽管是一件小事,但都会尽心尽力的做好,就这样,9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工作中,也曾遇到过精致利己主义者,有过彷徨、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风淡忘。工作不能选择,任务不能推卸,因为我们在这个岗位上,领着纳税人的税收,我们就应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为”。既然要“为”,就要履好岗位职责,用心、用脑、用时间完成好一件件小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每一个时刻,只做一件事,只有做好了这件事,才做另外一件事,坚持“一件事”原则,总会将工作做好。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专营社会政策的空缺而得利,这样的人和事确实存在,但仔细一想,只可观之、听之,切不可效仿。有些事,有些时候,其实,我们内心很清楚,我们如果那样做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和实惠,不受舆论、道德牵制,但是我们没有去做,为什么?人,因为有了信仰,有了原则,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当一个人的利益要依靠损害社会、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得的时候,住在我们心底的“良知”会说话。做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难的不是选择,而是选择之后的承受。从小至今,我们接受的教育里,教给我们跟更多的是如何“为”,在社会上,我们又补上了一课“不为”,在“为”与“不为”之间,考量着一个人的人性、良知、价值、利益等。
面对工作,从单位整体利益出发,从履行工作职责出发,要持有积极作“为”的心态,把工作落到实处,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面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现象,要敢于坚持原则,选择“不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尊严,让心有一个温暖的家,让脆弱的生命变得更加坚强。
阅读《道德经》,回归经典原文,走进老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天地大道的博度,体悟智慧,修养心灵,感受生命,你读了吗?
《道德经》读后感 篇四
近几日心中烦闷,搬出来一堆旧书,还不够就从网上读,一不小心读到了一本书,一本让我受益终生的书,一本让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基石去观望世界的书,一本给了我一个可以享受生活后去回馈生命的书……他是《道德经》,他诠释了人格的标杆和人生的尺度。
众所周知,这本书包罗万象,就像天地一样无不覆盖无不承载,加之我是初读收获肯定又少又浅。但是有一章让我感触颇深,记得书中原文第三十三章是这样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记得当我读到这儿的时候,愣了一下,第一次感到很多大家说的 www.chayi5.com 一句话:道不远人!确实这其中的话多少次被多少人引用过啊。
这篇,老子在人与己之间进行相对,以更好的阐明无需溢言的人生大智慧。并不是说他要告诉你非要做到知人或者是自知,这篇无非是告诉世人知人和自知的好处,然后让人自由的去选择,这就是简朴,是圣人的伟大之处。“知人”就是能看明白自身以外的所有东西,除了别人啊环境啊,还应该包括脱离物象的东西,比如一些微妙的变化和发展的趋势,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其实我们经常听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这无非是后人对智与明的选择和补充,很显然大家都需要自知,所以我们时刻要竖起一面镜子,真正的可以把自己如实的反射给内心,然后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和对自己有一个明朗的定位,才可以称得上有所贤明。
一个人可以战胜别人可以称得上是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这也无非是在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力量大并非是强者,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坚毅、强大,因为人内心的疲软和惰性往往最难战胜,一个有了社会感官的人很难做到不去贪婪,东晋陶渊明就有过“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慨。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富有,与大自然相比都渺小到不堪贫瘠,所以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物质水准认可而不用过多的眼神去关注别人的财富,才可以使自己舒适的活在富裕的状态中,所以是知足者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致使竞争残酷,为了成功,人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受到别人这样那样猜疑和争议,更别说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像成功学大师陈安之说的一样“一个人为成功开始努力时,别人都爱泼冷水,都可能被说成是神经病,但是神经病的开始可能就是你成功的开始”,也就是说一个要成功的人往往要都掉别人的眼光,乘着自信带着志向朝着理想远航。
每个人都会毫不例外的对人类至极的问题极其关注,老子又高明的说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的形体寿命十分有限,只有一个人的精神和事迹会薪火相传成为永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篇五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是需要判断能力的。
大部分的人一生都致力于在矛盾纷争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却非都能如愿找到(或营造)属于自己的归属。再读《道德经》,我对人生到底何者为重作了一些思考。其实,这本来应该是文人的事情,只有纯粹的文人才乐意用一生去追求终极的思考。
道德经读后感 篇六
我和爸爸在游览化女泉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道德经》,我想这本书应该对我很有帮助,所以我就央求爸爸给我买了下来,我翻开一读才知道,《道德经》是老子的一部不朽著作,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对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无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于稳定,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
道德经读后感 篇七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容易,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神奇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智慧。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理想,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未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关于《道德经》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本文地址:关于《道德经》读后感优秀7篇https://www.taiaicai.com/zuowen/9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