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读后感【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先生读后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先生读后感 篇一
人常说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虽没有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崇高,但也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个启蒙者。读《起跑线旁缺席的启蒙先生》以后,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动摇了。文中为启蒙先生确定了定义,那就是拟定一生蓝图的人。我反思,我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启发孩子智慧心灵的启蒙者。幼儿园虽不同于小学基础教育,而幼儿园阶段也是幼儿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是幼儿步入社会的最初阶段,幼儿园的孩子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爸爸妈妈的视线,是自己独自不入社会的第一步,我们这些幼儿教师,必将成为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中的一员。
基础教育工作者就是拟定孩子一生蓝图的启蒙者,像文章中所说的大学是对一个人深加工的地方,而之前的底子和模样已经由基础教育打下:不论是小皇帝还是小公主,都得离开罩着他们的“父皇”“母后”进入学校,接受集体生活与正规授课的洗礼,学习各学科基础知识,学会待人接物,开始规律作息。这是他们社会化的起始,人格成长的初级阶段,像一枚干细胞开始迅速分化。此时从老师处学到的东西,完全融进生命化入血液。大学之后所学,则只能作为附加知识—骨架已经搭起,骨缝已然闭合,不论是长肌肉还是长脂肪,总之是没法长高了。这些,足可以证明,孩子的基础教育关乎他们一生的蓝图,何等重要。因此,正如: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从文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许多危机,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孩子创造、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著名的出版人马克?基多就在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中尖锐的批判了中国的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只培养出两种人:赢家和输家。中国没有这样一条大道,能把孩子培养成领导人、发明家和革新者,但这恰恰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敬爱的老师们,我们应让我们的孩子,在最应该被启发的年纪,得到应有的点化。在最需要指导、孵化想象力和创意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天赋,成为真正能照亮他们心灵和智慧的好老师呢?有没有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呢?
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为自己的学生一生的蓝图充满绚丽,为心中的蓝图赋有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这些可爱的孩子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那就应向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向陈规旧矩挑战的教师学习。如:文中提到的,复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就是其中之一。他敢于顶住校方、家长甚至是学生的质疑,逆流而上,秉承民国遗风的启蒙先生,提出十分新颖的理念:“不以应试教育对应试,而以素质教育对应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我们孩子人生路上真正的启蒙者、领路人。
我们愿做孩子人生路上的启蒙先生们,也希望,能真正陪的上这个称号。
先生读后感 篇二
范仲淹有云:“山云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上高水长。”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先生是老师的又一称谓。师者,先生于人,他们经历了更多,白云苍狗间由黑发少年成长为睿智长者,他们曾切身感受过这个世界的温柔与残酷,在岁月的长河中撑一叶小舟,争渡出一条条窄窄的航道,这中间凝结着他们的汗水甚至血泪。他们曾执著于岁月,却并不因此而狭隘,当再有后来者的时候,这些先生们无私地出让自己全部的经验和教训,只为了新一代的成长,恨不得让广大的青年们踏着他们和着血泪的脚印向前向上。这是先生们的坚守,亦是先生们的博大。
在这个假期中,我仔细阅读了《先生》一书,那些先生们的身影也照亮了我目前短暂而终将漫长的教学之旅。在未来漫漫的征途中,先生们将如同佛前的一豆青灯,照亮我漫长的等待,沉着的坚持,和无数个枯守的岁月。世事如洪流,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而先生们的那些被岁月的刀斧不断砍斫的精神却透过时光的纸背,留下亘古绵长的墨香。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陈寅恪、梁漱溟、陶行知……先生们是勇敢奋进的一代,也是于无望中创造希望的一代,在他们所生存或是挣扎过的岁月里,中华民族正湮没于漫漫的征尘和喧嚷的闹剧之中,而先生们却用他们一身悍勇的气魄劈开重重迷雾,为中华民族之繁衍挣得一次又一次的喘息之机。就如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中华新报》发来的致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而实际上,如同明星般照亮了那个时代的人并不只蔡元培一人。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先生们正是如此。也正是他们的坚持才使得这个民族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战乱,一次次的流血,一次次的自毁自戗之后,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就是这样的一群先生们,他们是书生,是笔者,是乱世中柔弱的飞蓬,亦是尘埃中细小的纤尘,他们也被投入到时代的洪流里,随之斡旋不息,却不甘就此沉沦。而他们所坚守的无非是教育,也只有教育的事业才能有这般改天换地的勇气,才能有这般脱胎换骨的决然。面对死气沉沉的中国,维新者誓言铿锵:“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他们希望新生的少年带着少年的中国走向更远更美好的未来世界,为此他们甘为人梯,甘愿后辈们能够踏着他们的肩膀奋进,哪怕被人践踏也支撑起一个更美丽更富饶的中国:这其中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最终成就了桃李芬芳的学者之北大的蔡元培;有惟愿教育之花常美艳,不辞身是挑粪人的南开校长张伯苓;有提出“所谓大学者,所谓大学者,非为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清华校长梅贻琦;有办平民学校,教授一战华工,以造就“新民”,立志不为官、不发财终身先给劳苦大众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们不是力可拔山气可盖世的勇士,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者,他们唯有一身青山处处可埋之忠骨,唯有一颗甘将热血沃中华之心。
那是的教育与国运相连,国破山河在华夏儿女,仁人志士在战火硝烟中撑起一面希望的大旗,指引着少年青年们想着未来大步迈进,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旋转至今日,我们迎来个一个更加繁盛更加美好的崭新的纪元,身为后来者的我们没有改天换地的勇气,没有背水一战的决绝,但我们却没有丝毫理由可以退缩,新的使命在召唤我们,趁着这东风,迎着这朝阳,踏着前辈的足迹,扬鞭跃马,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
先生读后感 篇三
对于读书,每一本书对我来说都像是吃大餐,吃完以(www.)后心中有饱饱的幸福感,情绪也平和了很多,孩子练习钢琴时也没有那种要窒息的感觉了,此处省略500字。哈哈哈哈。
关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我也是看群里的老师一次次的分享,就忍不住买了下来。刚拿到的时候感觉这本书好薄啊,能讲什么呢?结果晚上打开来看,就忍不住了,用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把整本书看完。谈谈收获和这本书给我的看见:
习惯性的先看封面和封底,被封底的内容打动了,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想来我看这本书时,我应该把自己当成蛤蟆先生这样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不知道这本书为什么叫蛤蟆,而不是蝴蝶,我想大概是蛤蟆本身就特别让人讨厌,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吧。
打开这本书,我了解到书里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普通的读者也能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作者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书里的人物设定借用的《柳林风声》的人物形象,在这里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蛤蟆先生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他的心里终于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的变化。
对于我而言,探索童年这一章的内容,让我找到了童年心理问题背后的冰山。时光把我拉回到了3岁那一年的某个晚上,那一刻的无助和绝望,这辈子大概很难忘记。
起因是我的母亲生了3个孩子,也是弟弟出生不久,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他们必须要为多生孩子而付上代价,如果没有钱就需要被关进监狱里面,那时我3岁,我已经忘记了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只记得在无数个夜里鬼哭狼嚎的要找妈妈,会被邻居拦下,哭累了就睡,白天还好,晚上就会不停的哭。不记得这件事持续了多久,后来妈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但这个印记在脑海里始终无法抹去,直到现在为止,还容易影响到我的情绪和处理事情的反应。
没有人一生不会受到伤害,而是受到伤害以后该如何包扎自己的伤口。而一个重伤的人,是无法完成自救,需要他人的帮助。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去操练和成长。先接纳遇到的伤害,拥抱过去受到的伤害,和自己和解,这个过程会很痛,因为会一次次的失败,慢慢的形成刻意操练,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被释放、得能力。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好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看见,慢慢的品,一定会有所收获和改变。
整本书读下来,我察觉到了内在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虽然3岁那场妈妈暂时的离开,造成巨大的童年心理伤害,我也无法再回到当下去解决那件事。但我学会了遇到事情时,不再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回到3岁的情景中去,需要不断的提醒和操练自己:我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去处理的很好,也可以得到家人、朋友的帮助。不要绝望、恐惧、无助,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这件事。让我在潜意识里开始去改变,被生活一点点的医治。
通过这本书我成长了许多,愿你也和我一样,透过阅读、闪耀妈妈读书会,我们用心的陪伴可以让你的生命不再一样。
期待着你也像书里说的那样“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站定了,直视着蛤蟆先生的眼睛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篇四
终于又读完了一本好书《亲爱的汉修先生》。
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在信中,雷伊因为父母离异无法理解,转学后没有朋友而苦恼。汉修先生通过书信,让小男孩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雷伊坚持每天写作,他从一个普通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乐观自信的孩子,真是了不起。
读完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先生读后感 篇五
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想来并不陌生。他那匆匆忙忙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语言,出席各种会议的官僚主义形象,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人说,从当今一些领导同志身上,也能找到华威先生的影子。想来也是,看看那些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会必赴、赴会必讲、讲必重复的领导同志,与华威先生何其相似!
不过,这样说有失妥当。
华威先生作为抗战时期的一个企图到处伸手的国民政客,与我们今天勤勤恳恳为四化大业四处奔波的领导同志,当然有着本质区别。把领导与华威先生放在一起相比较,显然是对领导同志的不恭,对人民公仆的亵渎。依我看,除了上述本质的区别外,在形式上还能找出许多不同来。
华威先生匆忙所致,对各种会议应接不暇,通常是会议开始之后才到场。而我们领导同志参加各种会议往往有足够的提前量,准备充分,有条不紊。当然,这也让办会单位和人员忙得不亦乐乎,或列队迎接,或刻制横幅,或忙于接待……这一切都不能有丝毫疏忽。此一不同也。
华威先生到会发言虽则内容重复、空洞无物,但毕竟是出于自己之口,好像从不准备什么讲稿。而我们领导同志出席各类会议的发言,皆要提前准备停当。当然,为显重视,照稿发言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那些讲稿都并非领导同志亲自准备。想想这也难怪!不少出席会议讲话的领导只是为了保证会议的“格”,以示对会议的重视,而对自己要讲的问题其实并不了解或了解不多。于是乎,这就让秀才们有了得以骋其才智的机会。其实秀才们也不好当,起草讲稿尤非易事。除了要讲的内容细心了解外,领导的特点也要悉心揣摸:此领导爱展开充分,务使透彻;彼领导喜欢要言不烦,力求简洁;此领导希望提几条慷慨激昂的口号,或四言凑成琅琅上口的十六字;彼领导愿意来几句铿锵有力的四六骈体,或气势磅礴的对偶排比──这一切,秀才们务要绞尽脑汁,使所写内容与领导同志的身份个性铢两悉称。有人说,领导同志讲的大都是秘书的话。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此二不同也。
华威先生一天要赴好几个会议,赶的是时间,讲的是效率,故能一贯坚持长话短说的原则。就这一点,在当今是委实难得的。而我们一些领导同志的“赶场子”,好像并非华威先生那样的积极和高效。到会亮相一下,说的虽是些与华威先生的“路数”并无二致的一祝贺、二支持、三希望的官话空话套话废话,但却长篇大论,没完没了,让人不知所云,直打瞌睡。与之相比,从华威先生身上倒是颇能体现当今一直呼吁的“开短会、讲短话”的作风。此三不同也。
从《华威先生》一文中,笔者未曾找出华威先生参加会议后是否有过吃喝、娱乐等只言片字,从文势来看,又不像作者省却了这一笔,由此想来华威先生还是有一点务实之处的。而当今的各行各业、各式各样、名目奇特、所费不赀的会议中,吃喝、住宿、游览、娱乐等后勤运作的安排,细究得不得了。其重视程度、经费耗消、精力投入,都远远超过了会议本身。所以,凡那些有领导参加的最后功德圆满的盛会,颇能体现办会单位与人员之艰辛。劳民伤财、苦不堪言那是可想而知的。会议的实际意义姑且不说,餐饮、娱乐、旅游等无关行业倒是创收了不少。此四不同也……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比来比去,比出的结果倒是:当今那些酷似华威先生的领导同志,甚至比华威还“华威”!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5篇《先生读后感》,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本文地址:先生读后感【5篇】https://www.taiaicai.com/zuowen/8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