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9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一
《音乐之声》这部影片实在是太美了,观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令我感动!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使孩子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通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理想。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
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知道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二
看完电影,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这样一段清新动听的音乐。我认为,《音乐之声》能够成为经典与“音乐的力量”这一主题是离不开的。
见习修女玛利亚是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姑娘。她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和美丽。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于是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是个善良勇敢的爱国者,他的妻子早逝。家里没有歌声,也没有笑声。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中,发现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只要他的哨声一响,孩子们就从各自的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一开始,孩子们对玛利亚带有排斥情绪,总是想法设法捉弄她,但是玛利亚理解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她引导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平添了许多笑语、欢乐和生气,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气完全变了,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由于玛利亚给这个家带来的变化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爱情。于是上校最终拒绝了男爵夫人,他来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终于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见习修女玛利亚能够赢得孩子们的爱。我觉得这与音乐的力量是离不开的。趁上校不在的时候,玛利亚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休闲的服装,带领他们到花园水池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玛利亚用自己带来的小提琴为孩子们弹奏并演唱。她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从最基本的音符教起,自己编写了一曲《Doe Ray Me》,使孩子们在简单的音乐气氛中爱上了音乐。音乐具有感召力,它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孩子们原有的拘禁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取代了。
上校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当他从维也纳回来时,他看见孩子们与家庭教师玛利亚玩得不亦乐乎,他对此感到很不满。当他责备玛利亚时,他突然听到了孩子们欢乐的歌声。他十分感动,因为玛丽亚把从他妻子去世之后家里就不再有的音乐又带了回来。这时候,上校也加入了孩子们的歌声中,为孩子们献上了一首深情的《雪绒花》。音乐拉近了严肃的上校与拘禁而忧郁的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欢乐的歌声中,快乐的积极的情绪已然浮现在上校与孩子们幸福而陶醉的笑容上。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美妙的音乐能呼唤人们心中的渴望,唤醒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不同的音符,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画面,每一个不同的音阶,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不同的音调,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气质,每一个不同的旋律,都仿佛每一个不同的人生。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把钥匙,这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音乐之声观后感300字 篇三
它讲述了一个叫玛利亚的修女去给一个母亲去世多年的家庭当家庭教师。当她第一次见到这个家庭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家的七个孩子都中规中矩,父亲是那么严肃和刻板。
她趁父亲去维也纳接他的未婚妻男爵夫人的时候,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并带他们去外面玩,在山上教他们唱歌,在草地上野餐,甚至爬树、划船,孩子开心极了。她把音乐带回了这个家,打破了这个家的沉寂,用她的童心和善良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
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的快乐,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等都是我非常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我喜欢玛利亚,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身上带着孩子的童真、纯朴和快乐。她是孩子们的玩伴,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她爱音乐、爱生活的品质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四
自由与专制的斗争、爱与邪恶的较量,永远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壮烈的场景。一曲音乐之声,就是一声自由战胜专制,爱征服邪恶的颂歌。
自由与爱,源自于自然,源自于心灵,是人类最久远、也是最永恒的追求。但专制与邪恶,总不愿意见到人类沐浴在自由与爱的光明中,不愿让人们自由地爱,恐惧人们热爱自由,总要千方百计将自由窒息,将爱毁灭!但自由与爱的伟大,正在于他们不惧任何压迫,不惧任何威胁,不惧任何邪恶。因为爱与自由源自心灵,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赐与人类的无穷的力量,因此,爱与自由终将战胜专制、战胜邪恶、同时也战胜自己达到新的辉煌。有史以来,每一次专制对自由的压迫,每一次邪恶对爱的污辱,换来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爱的更美的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敢于面对专制与邪恶,必须敢于与专制与邪恶说不!
自由地爱,热爱自由,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影片中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哆、来、咪》、《雪绒花》、《再见》等等,在我国广为流传。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与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风格是: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情节,而且有优美悦耳的歌声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对白。与同类影片相比,其语言独具特色:既有用词精练、韵律整齐、节奏规范、艺术性强的高雅诗歌歌词,又有大量朴实、自然而又颇具风趣的日常生活对话。由于主人公大都是受过教育或有身份的人,尽管对话是口语体,其中有许多省略句,但总体上对话语言比较标准,适合模仿和借鉴。听者可在轻松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五
这是我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第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就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现在在工作的时候了、再来欣赏这部经典老电影,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
1、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像玛利亚一样对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妈妈”一样爱我们。
2、歌声代替叙述。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3、幽默的歌表演。
电影中许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巧妙幽默的编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们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见》最小的孩子是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们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后探出头来伴唱,也融合了一种游戏的形式。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引用,相信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音乐之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歌表演时的一种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学中运用。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六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齐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后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完美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搞笑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先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就应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理解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向持续着简单愉快的情绪,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七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老实说,我并不喜欢音乐剧这种演的好好的突然唱起来的模式,因此在电影的开始,我并不怎么关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一首首耳熟能详的音乐渐渐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最为感慨的是玛丽亚从最初的受孩子们刁难、排挤到最后的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和信任。其实在玛丽亚之前有十二个家庭教师被孩子们排挤而呆不下去,那么为什么玛丽亚却能够成功?
在分析这个原因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下上校的家庭模式。
上校是奥地利的英雄,但心爱的妻子却去世的很早。在妻子死后,上校怕音乐勾起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而徒增伤悲,因此禁止家中再出现音乐。并且对七个孩子像训练水兵一样军事化管理。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上校家庭中的父母模式是权利主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有明确的想法和概念,他们毫不犹豫地制定规矩和条例,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他们强调控制和顺从。”当然这种父母模式很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
爱的给予和良好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的两大特点,而在上校的家庭中,这两大特点都缺失了。上校只是对孩子们进行着控制,并没有给孩子适当而应该的关爱。像他的大女儿,已经十六岁了,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人,也快要变得成熟了,但上校却一点都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变化;他的大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真真正正的“man”了,他想要独立,而不是受到上校的控制,显然上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还有上校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标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差异性。而且上校根本就没有试图去了解他的孩子们,不去跟他玫通,不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是一味的控制。孩子们很渴望得到来之父亲的关爱和沟通,但作为父亲的上校并没有满足他们。孩子们在情感上是缺失的。
而玛丽亚充分地理解和关爱这七个孩子,给予他们爱和情感的支持,跟他玫通,了解他们,这样自然而然的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和认可。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两种关键因素:音乐和游戏。
先说下音乐。在孩子们的母亲去世之前,豪宅里面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笑声,而在上校的控制下,不允许房子里出现音乐,我们不难想象孩子们对音乐是多么的渴望。而玛丽亚带来了音乐,迎合了孩子们的需求。但音乐的魅力远远不止如此,音乐是感情的一种宣泄。高兴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伤心时,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来发泄。在音乐声中,孩子们不仅找到了久违了欢乐,也找到了来至玛丽亚的情感支持。
再说下游戏。孩子们天性好玩,但上校的管理模式,孩子们没有游戏的机会,这样扼制了孩子们的天性。而玛丽亚呢?她用窗帘布给孩子们做游戏服,带孩子们去市集游玩、去阿尔卑斯上野营、去湖中泛舟、去爬树。让孩子们尽情的玩,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当然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得更有效率。这也很符合学习理论:“游戏可以提高社会化的程度,激发了创造力。它提供了一个学习互动技巧、体能以及智能的环境。”
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八
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音乐之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时期的故事,讲述了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照顾他的七个孩子。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两人终于结婚,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我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正是因为这一曲曲艺术佳作,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能一直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对人物的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在这部影片中,观众所能感到的只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永远只是那轻松愉快的节奏!
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 篇九
见习修女玛利亚爱唱歌、爱跳舞,还十分喜爱大自然。修道院院长觉得玛利亚不适合过与尘寰隔绝的生活,介绍她去萨尔茨堡当上了海军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家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简单而粗暴。按水兵操练的要求管理孩子。玛利亚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准备离家去维也纳,在这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歌曲、做游戏、去大自然中游玩,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上校带着准备与他结婚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发现他的“水兵们”已被训练成一支很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来,玛利亚明白她将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于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于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经,孩子们不能和她融洽相处。同时,玛利亚激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唤起了他对玛利亚的感情。于是上校拒绝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玛利亚,他们最终结成了美满的伴侣。
这时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在萨尔茨堡举行奥地利民谣音乐节的当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参加纳粹的海军,并严密监视。借着参加民谣音乐节的机会,特拉普家庭合唱队在奥地利同胞面前奉献出他们心底里的歌,并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协助下,逃出了多难的祖国,来到了自由之地。
音乐与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一钟向往,对,是自由,虽然起初她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自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我认为。
修道院是修身养性的地方,有点雷同于中国的道观和寺庙,但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规矩甚多。玛利亚显然不属于那种地方,她热爱自由,喜欢奔跑于广阔的草地上,喜欢象小鸟一样地唱歌。
她的这种行为是不被修道院里众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觉得自己做错了事,应当向上帝忏悔,幸好院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看到她也唱歌,很动听。如果没有这位开明的院长,玛利亚很可能会象其他修女一样在修道院里过着平淡乏味而单调的日子,然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记任何开口唱歌。
院长很可能在玛利亚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所以期望她不重蹈覆辙。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纯真、热情、美丽的玛利亚之后成为了船长的妻子。影片为了表现玛利亚和船长之间的感情,安排了伯爵夫人这一主角。当然这位伯爵夫人也美丽,善解人意,并且还很富有,看起来是船长妻子的最佳人选,但船长最终还是选择玛利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9篇《《音乐之声》观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本文地址:《音乐之声》观后感精选9篇https://www.taiaicai.com/zuowen/8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