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爱才,小孩教育,优秀作文。

李冰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时间:2023-11-15 08:16:47 | 文章来源:网络平台

说起都江堰,大家都知道战国时期历史名人-李冰,他最大的贡献就是主持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一直被沿用至今,已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冰是战国时期哪国人

李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李冰的个人资料

李冰(约公元前302年-235年),号陆海,战国时代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为李冰陵园题字。

李冰父子和都江堰的故事

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创建的一项闻名中外的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为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兴建。汹涌的岷江水经都江堰化险为夷,变害为利,造福农桑,使川西平原成为千百年来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作为地方长官的李冰十分关心人民疾苦,为发展地方经济,他访问了当地乡亲父老,察看了各地的实情,下决心要治理岷江。

首先,他同儿子二郎率领众人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宽20米的口子,取名为“宝瓶口”,寓意这是把岷江水引进川西平原这个宝瓶的口子。玉垒山被分离的那一小部分就叫做“离堆”。宝瓶口是引岷江水入内江的总入水口。

为了使水流进宝瓶口,李冰还在江中构筑了一个分水堰。水流到这里,遇到了分水堰就分做两支,其中一支只能流进宝瓶口,从而保证了宝瓶口的引水功能。

但是江心水急浪大,修建分水堰十分困难。最初采用在江心抛石的办法,但筑起的石堰抗不住洪水的冲击,几次筑成,几次冲垮。但李冰毫不灰心,最后发现岷山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盖房、编笼,都很强劲有力。于是他就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沉入江底。

由于竹笼很大,盛石很多,江水无法冲走。终于用这个办法战胜了急流,修成了分水堰。分水堰迎水的一端做成尖形,就减少了水对堤堰的冲力,故取名“鱼嘴”。

鱼嘴把岷江的流水分成两支。西支叫做外江,就是原来的岷江;东支叫做内口,就是流进宝瓶口的水流。这样,宝瓶口就成了灌溉大渠的渠首。宝瓶口以下水流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

在千里川西平原上形成了一个灌溉水网,把水送进每一块农田,使它们成为年年丰收的稳产田。分水堰两侧都垒砌大卵石护堤,称内、外金刚堤,从此,分水堰就很坚固了。

但是,每当岷江发生洪水时,如果过多的水流进入宝瓶口,就会引起平原水患。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李冰又在分水堰的下水端,修了一道叫做“飞沙堰”的溢洪道。飞沙堰的高度较低,如果内江水过高的时候,水就会漫过飞沙堰,自动地泄水到外江。

这样,都江堰就建成了有史以来第一座自动控制水量的工程。为了用好这一工程,李冰还做了一个石人,立在内江中,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作为观察内江水量的标志,使水位保持在足以上肩以下的区间。

为了使都江堰更好地发挥作用,李冰规定每年要维修一次。岁修的原则是“深掏滩,低作堰”。深掏滩就是说掏挖淤积的泥沙要深些,才能保证灌溉水量;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不要过高,以免泄水不畅,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

至今,都江堰已使用2000多年了,但因其设计合理,同现代水利工程相比仍是佼佼者。1949年时全堰灌区仅为200余万亩,现在已扩大为800余万亩。

本文地址:李冰是战国时期哪国人https://www.taiaicai.com/jiaoyu/9784.html
  • 下一篇文章: 登科后是孟郊什么时候写的

    上一篇文章: 鲁迅的文学地位有多高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文章《李冰是战国时期哪国人》为政府机关网站发布,版权归原平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文章《李冰是战国时期哪国人》仅代表原平台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网友提供大量招考资料,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